践行大食物观 打造福建“蓝色粮仓”
□宁启超
“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近年来,福建努力践行大食物观,立足资源优势,谋划特色发展,念好“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积极建设“蓝色粮仓”,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加快渔业产业发展,在丰富百姓餐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水平上迈出坚实步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食品消费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特征,对食物供应量和种类丰富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因地制宜,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把食物获取来源由陆地向海洋扩展,确保食物的安全、充分、多样化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用好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粮仓”,是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的重要举措。与陆地“种植—养殖”生产模式相比较,海洋食物生产系统在空间资源占用、水资源消耗、化肥及饲料使用等方面的节约效应十分显著。福建省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建设海洋食物生产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52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海水规划可养殖面积约224.8万公顷,发展海水养殖的环境得天独厚。多年来,福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和树立大食物观、发展海洋渔业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战略目标,立足“大食物观”,耕海牧渔,积极建设“蓝色粮仓”。2023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多公斤,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贸易额73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36%,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